直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新发病例数达 193 万,死亡病例数为 93.5 万。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直肠癌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导致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进展,癌细胞还会发生转移,侵犯其他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肺等,导致肝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此外,直肠癌的治疗过程往往漫长而痛苦,患者需要承受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同时治疗费用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早期直肠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一些轻微的、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如排便习惯的轻微改变、偶尔的便血等。这些症状很容易与其他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肠炎等相混淆,导致患者未能及时就医,从而延误了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而筛查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早期发现直肠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早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远优于中晚期。早期直肠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法,5 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以上,甚至可以实现临床治愈。相反,中晚期直肠癌患者由于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治疗难度大大增加,5 年生存率往往低于 20%。因此,通过筛查早期发现直肠癌,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机会,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例如,有一位 45 岁的男性患者,平时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进行了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后,发现直肠内有一个早期癌灶。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患者目前恢复良好,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如果没有这次筛查,等到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再去就医,很可能病情已经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直肠癌的风险也会逐渐增加。建议 45 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直肠癌筛查。因为 45 岁之后,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开始逐渐衰退,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也会下降,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
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直肠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直肠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有研究表明,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患直肠癌的人,其患直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出 2 - 3 倍。因此,这类人群应从 40 岁开始,或者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癌症的亲属年龄提前 10 年开始进行筛查。
患有肠道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人群,发生直肠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肠道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其中的腺瘤性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据统计,腺瘤性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的概率约为 5% - 1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也容易发生癌变。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患直肠癌的风险。对于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应该重视直肠癌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筛查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微量的血液来判断是否可能存在肠道病变。该方法操作方便,费用低廉,适合大规模人群的筛查。一般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潜血试验。但粪便潜血试验的特异性不高,其他一些因素,如食用动物血、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因此,如果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和结肠的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进行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结肠镜检查虽然是一种侵入性检查,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结肠镜检查痛苦较小,安全性较高。一般建议 50 岁以上的人群每 5 - 10 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有直肠癌家族史、肠道息肉史等高危人群,检查的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
直肠指检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医生通过手指触摸直肠,可以发现直肠内的肿物、溃疡等病变。直肠指检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对早期直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约 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因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直肠指检,尤其是对于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人群。
影像学检查,如 CT 结肠成像、磁共振成像(MRI)等,也可以用于直肠癌的筛查。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肠道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肠道内的占位性病变。但影像学检查的费用相对较高,且对早期微小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不如结肠镜检查。因此,影像学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通常用于对结肠镜检查结果的进一步评估或对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筛查。
直肠癌筛查可以降低社会的疾病负担。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直肠癌,能够减少晚期患者的数量,降低患者因疾病导致的残疾和死亡,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水平。同时,筛查还可以提高公众对直肠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减少直肠癌的发生风险。
从经济角度来看,直肠癌筛查具有显著的成本 - 效益。虽然筛查需要一定的费用,但与晚期直肠癌的治疗费用相比,筛查费用相对较低。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手段,治疗费用高昂。而早期直肠癌患者通过简单的手术治疗就可能治愈,治疗费用相对较低。此外,早期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因疾病导致的误工损失和家庭护理费用,对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具有明显的减轻作用。
为了提高公众对直肠癌筛查的认识和参与度,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对直肠癌筛查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普及直肠癌筛查的知识和重要性。同时,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高危人群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提高筛查的可及性。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直肠癌筛查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为患者提供准确、规范的筛查建议和服务。此外,医疗机构还可以开展筛查宣传活动,如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筛查。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深入社区、企业等场所,为公众提供咨询和服务。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公益筛查项目,为贫困人群提供免费的筛查机会。
总之,直肠癌筛查对于早期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直肠癌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应积极参与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